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農業農村局把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體系建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消費升級的重要工作抓緊抓好,通過規劃引領、模式創新和政策集聚,2020和2021年建設了160余個保鮮設施,新增庫容量約20萬立方米,降低產地損耗20%以上。
據悉,青島市將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體系建設列入“十四五”發展規劃,按照“相對集中、鏈條完整、標準統一”的要求謀劃建設,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擁有300個保鮮設施的現代化農產品保鮮設施體系。貫徹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農業農村局聚焦農產品主產區、聚焦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聚焦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聚焦鐵路和高速路等交通樞紐,優化農產品保鮮設施體系布局,打通“生產端+流通端”大通道。同時,我市下轄平度市的5個國家級合作社,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冷庫集群。
補貼過程中,創新模式規范農產品保鮮設施補貼流程。在全市范圍內按照新型經營主體實際投資額,分成7個檔次進行補貼,實現補貼標準全市統一。加大對大型保鮮設施建設的補貼力度的同時,做好小型保鮮設施建設的政策兜底,更好地滿足經營主體實際需求。通過“抓兩頭帶中間”,擴大政策普惠。根據各區(市)農產品存儲需求、新型經營主體申報項目數量和投資額分配補貼資金,實行“先定項目、后分資金”,實現了“財事匹配、應補盡補”,推動補貼政策向普惠性轉變。
市農業農村局在工作中堅持政策集聚,保障農產品保鮮設施項目落地。圍繞 “錢從哪里來”,形成了“財政補一點、銀行貸一點、市場投一點”的投資模式。圍繞“地從哪里供”,聯合出臺《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的通知》,擴大設施用地供應;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將村集體房屋、廢棄廠房和經營性建設用地用于農產品保鮮設施建設,盤活存量用地;重大項目通過“一事一議”,開通綠色通道、優先保障增量用地。圍繞“數據從哪里來”,實行申請、審核到補助發放全過程線上管理,“讓農民少跑腿、數據多跑路”。(青島日報?2022-3-2)